以大化小,以小见大 ——隈研吾的建筑设计哲学

首页 设计智库 专家观点

347

2019-12-26 21:46

2018年7月13日下午,由利星行地产与隈研吾共同策划的首个个展“隈研吾大/小展”在京开幕。站酷有幸对隈研吾先生进行了专访。




以大化小,以小见大

——隈研吾的建筑设计哲学

  

       2018年7月13日下午,由利星行地产与隈研吾先生共同策划的“隈研吾大/小展”,于隈研吾先生整体设计落成的北京利星行中心开幕。这是隈研吾在北京举办的首个个人展览,隈研吾在开幕式上做了主题演讲,分享他经典的建筑作品及创作历程。

 


 活动现场,利星行地产主席杨富山先生,隈研吾先生以及日本大使馆新闻文化中心参赞福田高幹先生共同为此次展览揭幕

 

      

       喜欢建筑的朋友一定对隈研吾(kuma kengo)这个名字不陌生。即使不对建筑感冒,想必你也见过他的作品。比如说北京长城脚下公社的竹屋,北京三里屯的village和SOHO,上海的虹口SOHO,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隈研吾先生在活动现场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师,1954年出生,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院毕业,现任东京大学教授。1964年东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幼年的隈研吾参观了丹下健三所建的代代木室内体育场深受该建筑物震撼,从那时起便怀抱了日后希望成为职业设计师的梦想。大学时代师从原广司,内田祥哉,研究生时曾穿越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研究调查部落村庄,致力于学习这种原始美。之后,也曾出任过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研究员,1990年建立隈研吾都市事务所。直至今日,隈研吾成为日本建筑界领军人物,他设计的建筑遍布全球二十几个国家,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国际大奖,著有《十宅论》《负建筑》等作品。隈研吾一直致力于设计符合各国风土人情以及特有环境的温和建筑物。除此以外,还致力于研究在建筑物中运用除钢筋水泥外的新素材,追寻工业化社会后建筑物应有的理想形式。

 

      当然,隈研吾先生并不只是打出保护环境,亲近自然的漂亮口号而已。

 

       这次展览开幕时,隈研吾先生也在现场发表了个关于自己设计项目以及设计理念的小型演讲。


 

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之“竹屋”,2002(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首先,他讲到了他在华接到的第一项工作—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之“竹屋”。他说“最早做“竹屋”项目时,如果地基要挖平也是可以的,但我们考虑到这样一来,就会破坏整个山体的风貌,也就没有这么做。”








北京,长城脚下公社之“竹屋”,2002项目地势(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而讲到他在中国最具其个人特色的建筑物——位于中国杭州市的中国美术民艺博物馆时,他说“原来这里的地形是一个茶园。而茶园基本都在山坡上,我们也采用了’竹屋’一样的手法,没有消去茶山原有的“绿色”,而是根据山势的起伏,做了坡型建筑。”这些项目的核心设计思想即人与自然融合一体。漂亮的口号也许说来简单,但要贯彻不仅不获利反而可能耗时耗力的初衷,实则不易。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民意博物馆,2015(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民意博物馆结构图,2015(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当然隈研吾先生的思索也不仅仅止步于此。

 

隈研吾先生2018年7月13日出席活动并进行演讲

 

      在此次演讲中,他还提及到日本太宰府的星巴克和中国北京前门的事务所。


      隈研吾先生说到“关于内部结构呢,一般来说我们能在传统建筑物中看到改建筑物的组合,运用成一种装饰性的结构,但我想尝试一下,不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而是作为建筑结构的一种支撑体来实现是不是有可能实现,我做了这样一种尝试。

  


日本,九州福岡县太宰府市宰府星巴克,2011(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因此它不是一种装置,而是一种结构体。”常有人诟病隈研吾先生是个装饰性建筑师,他的这些木材结构只是为了装饰而存在于建筑,脱开这些“无谓”的装饰,建筑也能独立于世。而,直面隈研吾后,才会了解到,原来他把力学的考量早就安排于无形之中。以无胜于有。



已为了年轻人们的拍照圣地,受到全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甚至在Instagram上也拥有极高人气的星巴克(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而对于北京的前门旧物改造项目,他则说“前面的壁面,我们是用铝合金做的。



北京,前门,隈研吾事务所,铝合金网状结构壁面2016(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它的创意是来自我们传统青砖的墙,但是我们用新的材料想要实现这种肌理,这样用这种锂合金的材料来做,会呈现一种更自由的表现方式,可以随时增减新的单位,拥有更自由的表现度。



北京,前门,隈研吾事务所,2016(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当然,这个材料不一定要是铝合金,我们更看重的是他成品的图案以及光线穿透它后,达到的一种光影效果。”


 

北京,前门,隈研吾事务所,2016(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对于老旧失修的前门危房,没有拆除,开发运用新材料,以巧补拙,以新止损。对参观过实物的人来说,也许会像当初丹下健三震撼到隈研吾那样,被他而震撼到。

 


 

未改造前的前门四合院(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改造后的前门隈研吾事务所(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除了直面隈研吾先生学习他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方法外,我们还能通过小大展,不出国门一览大师闻名于世的世界级作品。



日本、岐阜县、织部的茶室、2005(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织部的茶室的内部结构(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比如实际在日本岐阜县的“织部茶室。(「織部の茶室」2005它是一种可拆卸的现代茶室。厚5mm的塑料板与硬纸板在65平方米的空间展开。

 


织部茶室的外部结构(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最后用透明捆绑带固定。解开捆绑带便可恢复到组装的微小单位,便捷易携。使房间的整体恰似扭曲的蚕茧,这种形状结构也致敬了古田织部的茶文化。




日本,东京“浅草文化观光中心”,2012(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再比如“浅草文化观光中心浅草文化観光センター」2012在362平方米的土地上,观光看台,会议室,多功能演示厅等多功能综合性建筑物被世人所期待着。在室江户文化感分外强烈的雷门前,把7个传统结构的木造住宅累加在一起形成了复合型结构建筑物。把浅草地区的特有地域性文化垂直而立体化。每层分别配以倾斜的屋顶和木制的百叶窗,一瞬间使人似曾回到以往时光。

 

       从功能上来说,每层天花板与上一层屋顶之间的空间又可以当作整栋大厦设备安置的有效空间。可谓空间利用率极高的教科书式综合建筑。



“浅草文化观光中心”的内部结构(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浅草文化观光中心”的内部结构(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当然,我们也能从展览窥见大师近年来的设计动向。



   日本,东京,Daiwa-ubiquitous学术研究楼,2014(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比如说,这次【小/大展览】中出现的坐落于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生院-信息学院“Daiwa-ubiquitous学术研究楼2014该楼打破了教学楼一贯采用混凝土,金属,石材等硬性材质的传统,转而采用木材和泥土木等与人亲合力度较高的材料来建筑教学楼。由自然素材(木材,泥土)制作而成的木板层层叠叠,覆盖在建筑物表层,仿佛生物体的鳞片一般,摇曳生姿。



 

Daiwa-ubiquitous学术研究楼的留白空间(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而整体建筑部分留白的手法,更如生物体的换气孔一般,赋予整座大楼生机。楼前的空地与两侧日本式庭院的衔接,使大楼再添一抹生气。




日本,神奈川县,虫塚,2015(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再者如,日本神奈川的昆虫供养塔-“虫塚”(「虫塚」2015)建筑本身身处镰仓的禅宗寺庙建长寺(1253年建造)内。建筑物占地57平方米,是一座突破了以往手法的透明式纪念碑。说起纪念碑,在建筑传统中一直是运用石材和青铜等笨重材料来制作。而在即是解剖学者又是昆虫搜集家的养老孟司(養老孟司)先生的建议下,隈研吾老师以虫笼为印象设计了不锈钢网制成的纪念碑。40個螺旋上升状的小个体反复堆叠,再现了虫群一飞冲天的样态。


 


日本,神奈川县,虫塚,2015的泥浆材料(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在不锈钢铁网之上,泥瓦匠人狭土秀平运用当地所取的泥土,混入玻璃纤维,得到特殊的泥浆材料。吹附于其上,生成了一种既温暖又柔软细腻的新式建筑物。




法国,巴黎杜伊勒里公园,Yure, 2015(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还有,法国巴黎的“Yure”2015在巴黎的杜伊勒里公园(Tuileries)中建造的临时性建筑物。树枝般纤细的木材(9cm×18cmの断面)随意组合,既像云又像树,意识流派的地标建筑物。在巴黎这座多用石材的厚重而凝重的城市中,好似生物体般吞吐生息。


 

      及近期中国的项目,北京利星行中心。北临望京中央公园,南接自然庭院,隈研吾先生遵循自然之道,执于自然之材,秉持自然之意,在此勾勒出了一片“可呼吸的都市绿洲”。



北京利星行项目效果图(图源:主办方)



 


恰似为繁冗的都市生活增添一抹温度。

 

 

      以上提及的这几座建筑物的微观模型均能在此次展览中看到。通过讲座与展览,我们仿佛已周游世界各地,实际参观了各个经典建筑。而透过这些微缩模型,我们也进一步理解隈研吾先生的设计理念。似乎我们与隈研吾先生仅有一屏风之隔。仿佛隈研吾先生就在对面。



此次“隈研吾大/小展”中出现的“浅草文化中心”微观模型



 

 

此次“隈研吾大/小展”中出现的“虫塚”微观模型


 


此次“隈研吾大/小展”中出现的“Yure”微观模型


 


   那么现在不如跟随站酷,一起推开这面屏风,直面这位顶级世界建筑大师吧。



——————————————————————————————————————————


 

站酷专访

   


(站酷专访记者与隈研吾老师一对一访谈)



站酷网:这次,我们非常荣幸能采访到隈研吾老师。非常荣幸有机会向您提问。老师曾在书中描述过以里斯本地震为契机,近代科学与工业革命后建筑界风格就变成了钢筋水泥。很长一段时间建筑物一直保持着“结实且巨大”的样子。那么现在建筑界还是持续这种设计偏好么?有没有发生变化?现在的设计动向又是什么?

 

隈研吾:嗯,确实是这样。进入20世纪后,由于经济的快速成长,环境大势所驱,建筑师们建造了很多摩天大厦。但现今的时代已发生改变。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联系的更为紧密而柔和。人们会被可爱或是有趣,亲近人的物品治愈。这种趋势已变为当今的主流。这是进入21世纪后与之前设计趋势一个很大的不同。

 

站酷网:老师也曾在书中写道过“我之所以对‘小型建筑’感兴趣可能也有一种‘预知’的成分在里面。我很讨厌运用钢筋水泥制作的‘理性而强大的大型建筑物’,那么对于老师来说,理想的建筑物是什么呢?


隈研吾:对于我来说,理想的建筑物即是能治愈人的建筑物。设计师在建筑物上赋予太多设计者本人的设计理念,反而会使建筑物之中的人感到疲惫。在我看来这种建筑物是不合格的。

 

站酷网:嗯,您提到了“治愈”这一单词,那么能请您来具体讲一下建筑物的“治愈”是怎样实现的呢?


隈研吾:举例来说,因为地板会直接接触到人脚部肌肤,所以我一直对建筑物地板方面的设计很用心。实际上,脚是直接接触到建筑物的地板的,对于脚来说,好的地板会产生一种按摩一般的效果。所以在一个建筑物的众多组织结构中,墙壁也好地板也好,我个人最重视的就是地面,因为它直接接触到人体,能把人治愈。所以我会特别留心。

 

站酷网:老师在书中也曾说过“自己的存在虽弱小,但会在庞大的世界中找寻柔和与之接合的方式”那么对于老师来说,这种接合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在老师的设计概念中体现的?



(隈研吾老师谈及建材使用手法)



隈研吾:我们身边常会有些让人接触后觉得被它治愈了的小东西。举例来说,刚刚说过的,这间房间地板也好墙壁也好,都是由一片一片的木板组成。就像山中的森林一般。踩着这样的地板,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人们就能得到放松。所以,在人们身边有这样的小东西,反而比起那些不知名的大东西要安心很多。就算对于整体结构庞大的建筑之中,我认为人身边有这样触手可及的小元素也是很重要的。

 


站酷网:此次展览展区的设计是如何贯彻您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建筑设计理念的?比如展览中心的茶屋或者咖啡区的创作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隈研吾:像这回展示的咖啡室那般“尖锐”的设计,具备了一种人类生物所不具备的锐利感。所以当设计这类建筑时,设计师不应该用“头脑”而是用“身体”和“心”去感受。这样的话,我认为才会自然而然产生创作灵感。时至今日,建筑界产生了太多由设计师过度用“脑”思考,对大家来说拗口难解的词语。对我来说,我更偏爱用“身体”和“心”来思考。用通俗易懂,大家都理解的话语来阐述建筑。

 


站酷网:以前您说过中方投资人请您来华工作是因为您的名气。现在您做的中国项目越来越多,您认为中方投资人对您的设计理念是不是更为理解了?您对这种变化有什么想法呢?


隈研吾:比起以前来说,我觉得现在理解我设计理念的中方投资人显著增多了。也许是因为我写过的很多书在中国被翻译成中文,大家读后,了解了我的所思所想。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有很多中方投资人是在了解我的思想后,才委托了我在华的工作的。这与我最初开始在华工作的情况有天壤之别。所以,我认为,现在中方投资人都是在理解我的设计理念后,才委托于我的。

 


站酷网:很多人关注你对木材的使用,但其实您也研究其他材料。比如“水瓦”的实验。您最近在材料方面有什么新研究么?


隈研吾:最近我在研究碳纤维材料在建筑物中的使用。虽然它是铁的7倍强,但从元素的角度来说,碳纤维材料还是碳类一组。所以人接触到也不会觉得冰冷,是一种即“强大”又“温柔”的材料,日后我会把它使用在各种建筑物中。

 

 

       通过直面隈研吾,我们了解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代人对建筑的审美已经不局限于视觉与功能,而是更加追求“温度”。建筑不仅是冰冷的水泥巨人,它理应拥有鲜活的生命。这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民众诉求。

 

      我们这样期望也这样相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未来的中国会持续涌现出一批批对建筑有着自己独立思考与情感的新生代建筑设计师。

 

 

专访记者(翻译):高雨旸

视觉设计:海边的卡夫卡

187****4010

设计师

河北省|邯郸市

邯郸创新设计

掌握最新动态